任何一項改革,既書寫在時代發(fā)展的波瀾壯闊的畫卷中,也印刻在每一個實踐者的生命里。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托克托縣民族幼兒園也如沐春風,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耳聞目睹、親身感受著民族幼兒園教育改革40年的滄桑巨變。
1989年7月,我畢業(yè)與呼和浩特市師范學校。90年我們邂逅于此,攜手成長。30年時光,走過艱辛,走向輝煌。
初建園的民族幼兒園是托克托縣民族中學的一所校辦園,稱為一條龍(民中、民小、民幼)歸民族中學管理。那時所謂的幼兒園,不過是中學里一個閑置的屋子,破舊、黑暗、低矮,我們的幼兒老師是學校里讀過幾天書,上過幾天學,登不了講臺的、食堂的閑置人員,幼兒也是一些本校教師子女。有的5歲、有的6歲、有的7歲,大大小小每天圍坐在空空如也的教室里,聽老師用方言講講民間故事、唱唱童謠。我們常常像后娘帶來的繼子受著排擠,不受待見。
90年代民族幼兒園有兩排平房,一排是教室和炭房,一排和民族中學共同使用是女工宿舍。冬天教室取暖是火爐子,燃燒的是炭,火爐用一個大的鐵圈圍著,怕孩子燙傷。我們教師撿樹枝打炭為孩子早早的生火取暖。每天早上每位老師手提兩個大鋁壺穿過小門到民中鍋爐房打水,我們的幼兒老師走在那里就將笑聲帶在那里,被鍋爐工叫著:一群妖精。
冬天孩子們室外廁所凍住了,大便就像積木一層一層壘起,我們教師用棍子捅,用鐵鎬拋,渾濁的水晶濺在身上臉上,遇熱一個一個融化,為了孩子們的安全我們就是這樣做的。
為了給孩子們創(chuàng)設一個個游戲的環(huán)境,我們自己動手和泥搬磚為孩子們壘迷宮,并在上面畫上一個個卡通人物,一個個童話故事。在廁所墻上畫上鮮艷欲滴的一朵朵牽牛花。我們自己搬磚鋪路,為的是不讓每一位孩子在雨天濕鞋,我們老師用鐵鍬在土地上制作我們兒時的游戲“跑五圈”。我們不怕苦不怕累,我們相信,我們的好日子即將到來。
什么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怎么會惠澤到我們幼兒園?這事,我們心里一直泛著嘀咕。
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雷響遍大江南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特別是在企業(yè)轉型和后勤服務社會化的進程中,許多企事業(yè)單位辦園被推向市場。民辦幼兒園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成為舉辦幼兒園的重要力量。
改革的春風也吹到了我們的小縣城。98年,民族中學、民族小學、民族幼兒園分家了。我們別提有多高興了,我們不再是童養(yǎng)媳了,經濟獨立了。我們拆除了平房建起了樓房,工程沒有竣工,為了不耽誤孩子們正常的開學時間,我們全體民族幼兒園教師挖坑掩埋拆除下的廢磚破瓦,直到地面平整了,孩子們走路不在磕著碰著為止。那時全縣的幼兒老師乃至全縣的家長都羨慕我們民族幼兒園住進了樓房。民族幼兒園舊貌換新顏了,玩具增設了不少,教學條件改變了不小。每個班配有兩名專職教師,幼兒園統(tǒng)一使用省編教材。
這時的我們沒有安于現(xiàn)狀停滯不前。進行教學改革,開始研究如何去教孩子?怎樣傳授孩子更多的知識、技能,追求教學質量,注重通過教學活動促進幼兒技能的提升。我們的付出得到社會各界一致好評。在民族幼兒園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2008晉升為市級示范幼兒園。
伴隨著不停歇的時代車輪。如今,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民族幼兒園深入推進教育改革,全力打造“人生百年,立于幼學”的優(yōu)質教育。走出去,引進了,與鄉(xiāng)村幼兒園幫扶結對,多次帶課下鄉(xiāng),資源共享。使兄弟幼兒園不再走彎路,不再迷茫。
隨著改革開放40年的腳步。我們民族幼兒園設施都走向了現(xiàn)代化,溫馨、童趣、美觀的幼兒園環(huán)境;專業(yè)、優(yōu)質、高效的教師隊伍;豐富、多彩、有趣的游戲材料。具有中國特色的幼兒園游戲教學模式在形成和發(fā)展。我們民族幼兒園在改革春風的沐浴下,擼起袖子加油干,更多的是關注孩子身心發(fā)展,以幼兒為本、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幼兒的一日活動中。2017年通過內蒙級驗收,托克托縣民族幼兒園榮升為內蒙級示范園,成為全縣一所“龍頭”幼兒園。
不知不覺,我從事幼教工作已30年了。作為改革開放的親歷者,我有幸目睹了我園幼兒教育在這30年間發(fā)生的蛻變,不得不說,是改革開放帶來了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
(托克托縣委統(tǒng)戰(zhàn)部供稿:作者,馬黎敏,托克托縣民族幼兒園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