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區(qū)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模式推進基層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入構建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共建共享的社會環(huán)境,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法治建設”。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八進”活動,不斷延伸宣傳觸角,擴大宣傳覆蓋面。一是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民族政策法規(guī)列入區(qū)委理論中心組重點學習計劃,開展相關培訓。2024年以來,全區(qū)參加培訓的副科級以上干部達300余人次。二是在各類演出活動期間,向各族群眾提供便民服務,發(fā)放《內蒙古自治區(qū)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條例》等民族政策法規(guī)宣傳冊200余冊。三是通過集中學習宣傳、文藝演出及石榴同心志愿服務隊便民服務的方式,宣傳展現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和法律法規(guī)。四是以“青城共育石榴籽 中華民族一家親”為主題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各族青少年自覺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的維護者、宣傳者、踐行者。
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基層社會治理”。在基層積極推廣“一站一網一會一單一隊”工作法,探索民族工作與基層治理融合的路徑。一是做好“一站”(紅石榴驛站)與零工驛站融合,加強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向快遞員、外賣送餐員等提供暖心服務、就業(yè)信息,同時開展黨的惠民政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2024年以來,服務幫助各族群眾3000余人次。二是以“一網”(民族工作網絡)做為支撐,把民族工作落實到985個網格中,將社區(qū)網格體系與“三級網絡兩級責任制”網絡相融合,將做好民族工作與滿足群眾需求相鏈接。三是做好“一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會)與紅石榴議事廳、小馬扎議事廳等居民議事機制的融合,發(fā)現群眾所需,化解鄰里矛盾,共開展協商議事300余次,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05件。四是以“一單”(民族團結工作清單)為索引,整合社區(qū)各類資源,建立服務各族居民的“需求清單、資源清單、項目清單”,確定民生服務事項500余件,將各族群眾需求項目化。五是做好“一隊”(石榴同心志愿服務隊)與志愿服務工作的融合,整合社區(qū)志愿服務力量,建立志愿服務隊97支,宣傳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參與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助力基層社會治理,服務各族群眾5萬人次。
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主線賦能”。一是針對貫徹落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28條”措施和“85條”任務清單工作召開了工作推進會,全面推動工作落實。二是堅持示范引領,定期對社區(qū)、企業(yè)、學校等領域開展創(chuàng)建工作實地指導50余次,打造了團結小區(qū)社區(qū)、蘇虎街小學等示范點位12個,更大限度地發(fā)揮示范引領作用。三是統籌推進項目實施,積極爭取資金用于旅游產業(yè)和旅游配套設施建設項目,提高各族群眾幸福感。
供稿:新城區(qū)委統戰(zhàn)部